“水孕育文明,水表现文明”。古老美丽而又不舍昼夜纵横驰骋华夏大地的黄河水,不仅孕育着整个世界最大的一个种群——黄色人种,也孕育着璀灿夺目万古绵延的东方文明。千百年来,堪称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黄河,从蛮荒之地出发,劈开群山万壑,纵横华夏大地,挟裹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将文明的甘泽传遍神州的东西南北。汩汩流淌的黄河水孕育出炎黄始祖,浇灌出了汉唐辉煌,她犹如一部流动的民族史的主体曲,一部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的大家谱,造就了多少英雄和史诗,形成了一个黄皮肤民族的国魂和民风,堪称我们整个民族的国宝。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古文化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文化以她宽厚博大的胸怀和包容性闻名于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黄河水文化在穿越浩瀚的历史时空中,与黄河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洛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后来的姓氏文化、晋商文化、齐鲁文化等相融相生,交相辉映,成为黄河生命和文明不竭的源泉。在黄河文明的演进中,在黄河文化的血脉中,不断涌动着灌溉文化、故道文化、河堤文化、治沙治水文化等水文化的血脉,使黄河文化和黄河的生命不断被浇灌、被保护、被焕发。
黄河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有与洪水搏斗,就有抗洪精神。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抗洪精神。在东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即大仁、大智、大勇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人定胜天”。这是中国水文化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具体表现。因为大禹治水的缘故,才使得大禹的形象具体而伟大,也就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人格精神,而这也就成了一种民族的精神,成为了一种人格中的美德。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治水传统和抗洪精神,因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水文化。从共工“雍防百川”到大禹“开掘九川”;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到刘彻指挥堵复瓠子决口。从潘季训治理黄、淮、运,到近代的李仪祉水利报国。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体现抗洪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创造和传播中国水文化的代表人物。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在罕见的洪水灾害面前充分展示出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才能集中展示出一种继往开来的伟大抗洪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黄河的治河思路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三条黄河”建设是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主张从水资源总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能力、水量自净能力、河道生态维护能力等方面维持黄河的生命功能,以“三条黄河”建设为框架体系,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治河手段,确保黄河综合治理技术有效、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这是使黄河治理尽快实现人水和谐,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的必然决择。
总之,人民治黄6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治黄史上的新篇章,今年获国际水利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昔日“三年二决口”的旧黄河,如今已成为岁岁安澜的新黄河,黄河人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培育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大大提高了黄河人的凝聚力、战斗力,塑造了一个个治黄新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黄河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有力推动治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黄河将以健康的体魄和生机勃勃的英姿,奔向美好的明天。
黄河水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够教化人、塑造人,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弘扬黄河水文化,促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弘扬黄河水文化。
一、弘扬黄河水文化的精神实质
弘扬黄河水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弘扬水精神。水精神,是人们在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过程中,水给人的一种启示、灵感和体验。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现。 “智者乐水”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智者所以乐水是因为水有同君子一样优良的品德。汉朝刘向所著的《说苑•杂言》中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集中地论述了以水比德的道理。大意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君子见了大水为什么一定要观赏?孔子说:水是君子用来比喻道德的,它普遍地给予,不存在私心,好像德;它流到的地方万物都能够生长,好像仁;它流向低处和弯曲的地方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好像义;它浅处一流而过,深处不可测量,好像智;它流向百仞深的峡谷,毫不犹豫,好像勇;看来柔弱,却能无微不至,好像明察;接受污秽不推让,好像坚贞;有不清洁的水流进,却以干净的水流出,好像善于教化;注入任何容器中表面部是平的,好像公正;水盛满了不要刮平,好像度量;它经过千回百转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观赏。类似这样的话还可以从先哲的著作中找到许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水比作人的道德、仁爱、礼义、智慧、勇敢、坚定、灵敏、有为、包容、趋下、公正、有度、意志等,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现。这些是对“水魂”、“水德”的赞颂,看似讲水,实为讲人,通过水来赞颂伟大的民族精神,赞颂中华民族之魂和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弘扬黄河水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对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二、树立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人与水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这对矛盾的基本要求就是人水和谐。人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人水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在水文化和水精神的各个方面,其文化意义主要包含以人为本,以水为善,以水为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
一是以人为本。在人与水的关系上,人是主体,水是客体,人与水有了联系才有水文化。以人为本是黄河水文化中核心的核心。从物质层面讲,治水、用水、管水、乐水等都是为了人,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造福人类。从文化层面上讲,水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是教化人、塑造人,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以水为善。水的本性是很善良的。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乘境界的善如同水一样,养滋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之处,所以最接近于道的观念。上善者居住要像水那样选择地方,存心要像水那样渊深,交友要像水那样仁爱,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守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条理分明,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随时机而动。这样的人才不会犯有过失。这里,水成了最高尚、最善良人的象征。既然水是那样的善利万物,因而人也应对水善待。从文化的视角应把水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最忠实的朋友。把河流、湖泊及一切水资源生存的处所视为有生命、有活力的载体,要用心地去珍惜它、保护它,使人与水能友善相处。
三是以水为师。水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给了人类深刻的思想启迪。它好似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以它的形体、行为、品德教导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水,永远充满活力,滋润着世间万物,成为生命之源,进化之本;水,不畏艰难不惧强暴,阻力愈大,其势愈壮,百折不挠,时刻在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水,豁达大度,能容能忍,洁身自好,激浊扬清,能兼容清浊于循环往复之中;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集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积淀着历史的业绩;水,像铁面无私的法官,给人以无私的馈赠和公正而来历的惩罚。水赋予了人们丰富的民族情怀,人们常把山河比作国家的象征。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路过零丁洋时,看到无垠的海涛,写下了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千古绝唱。
总之,人间的真情,民族的情怀都可以在水中找到映衬和寄托,这样水的特性人格化了,人的情感自然化了。人性与水性协调了、沟通了。人与水的关系越和谐、越融洽,这个世界就会变行美好、更安宁、更温馨。
三、树立大禹治水的创业精神
在我国历史上尽管有女娲、共工和鲧治水的记载,但直到大禹才开创了治水成功的新纪元。大禹治水的精神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直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
一是树立为民除害,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面对“洪水横流,泛滥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危难局面,勇敢地担起了治水的责任。为了治水,他“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吴越春秋》)可见大禹把自己全部心身都奉献给了治水事业。
二是树立尊重规律,科学治水的精神。尽管远古时期科学技术水平很原始,但大禹善于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即善于总结、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在《史记•夏本记》中说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水,定高山大川”。即他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百姓,“疏川导滞”,根据地势疏通河道,排除了洪水和积涝,使水回归河槽,流入大海。
三是树立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大禹治水面临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很艰辛的,面临的挑战是很严峻的。但是他坚持抗争,采取了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方法,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使我们民族生存繁衍,使我们国土得以开发,并创造了民族的早期文化。既是艰苦的长期斗争,又是斗争的胜利;既有鲧的失败,又有禹的成功,这一切体现了治水人对群体、国家、民族的忠诚,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四、树立水利精神为核心的创新精神
以“献身、负责、求实”为内容的水利行业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水利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水利精神是在继承我国悠久的水利精神基础上为创新我国水利事业而提出来的,是我国水利职工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厚文化底蕴,正鼓舞着当代水利工作者在振兴水利的大业中奋勇前进。
一是树立勇于献身的崇高境界。广大水利职工,长年累月风餐露宿,含辛茹苦,艰苦奋斗,默默为除水患、兴水利做贡献。为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他们中不少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水利职工这种奉献精神和高尚境界是水精神的光辉体现。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取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献身精神的突出代表。洪水,是自人类有史以来经常发生,自今也不能完全避免的一大自然灾害。当这种灾害一旦降临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风雨交加、大雨滂沱,浊浪滔天,沦海横流的悲壮场面。在这种场面下,人与水开展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在这场搏斗中人们所激发起的勇气和斗志,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量。这种勇气和斗志就产了伟大的抗洪精神。这种抗洪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这种精神正是水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抗洪英雄人物就是杰出代表。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这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叹。正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鼓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抗洪精神的实质是为了实现人水和谐,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的一种奋斗和献身精神。
二是树立敢于负责的高尚品格。水利事业是一项关系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又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垂千秋的伟大事业。因此,每一个水利工作者对水利事业的每项工作都应该有认真负责的高尚品格。这种高度责任心表现在水利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对水工程的科学决策、水文勘测、科学实验、规划设计、建设质量和对建成工程管护维修等方面。
三是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水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直接关系人民的利益,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树立科学的态度,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尊重专家意见,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工作。
总而言之,黄河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黄河积极地启示、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文明发展。“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代诗人刘禹锡一曲《浪淘沙》,唱响了千年的黄河水沙精神文化。千百年来,在黄河治水治沙中,锤炼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如黄河中游催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榆林治沙精神,宁夏的治沙英雄王有德和绿化“保尔”李志远、陕西的治沙模范牛玉琴和石光银、内蒙古治沙模范李德平等人的治沙事迹,大力弘扬防沙治沙精神,使黄河治水治沙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只要我们不断弘扬黄河水文化,则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更上新的台阶。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倡导、弘扬和发展黄河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将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并在治黄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体现。作为一名黄河人,尤其需要弘扬这种黄河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为落实黄河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实现人水和谐,使黄河更好地造福人民,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奋斗。长此以住,黄色文明将从这里奔向蓝色文明,奔向绿色文明。